青岛自贸片区:厚植创新基因 释放发展活力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程光 赵丽云

数字车间、灯塔工厂不断涌现,基因科技、现代海洋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近日,记者走进青岛自贸片区,新技术、新生产场景让人为之一振。

近年来,青岛自贸片区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布局新兴赛道,积蓄未来发展势能。向“新”发力、朝“质”攀登,自贸片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夯实科技基础

3月5日,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2024企业发展大会上,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获得先进制造突出贡献奖。

这些获奖企业,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高手”。青岛四方思锐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国内首台能量达到8兆电子伏特的高能离子注入机;青岛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铝壳叠片磷酸铁锂电池,在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方面均实现突破……

“自成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持续探索建设自由科技创新试验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要素,并以此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中德生态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莉介绍,为推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自贸片区出台了支持先进制造、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试行政策。

政策明确,强化技术源头创新,加强高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对于源头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项目,青岛自贸片区给予每个项目最高300万元资金扶持。政策还鼓励自贸片区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的,按照不超过交易额的3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

青岛自贸片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今年2月,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举行2024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基因与细胞诊疗、数字经济等行业领域的16个重点项目开工。这为自贸片区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夯实了基础。

“我们将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促进项目早建成、早见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积蓄强劲动能。”王莉表示。

聚焦数智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青岛自贸片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澳柯玛智慧冷链智能化制造工厂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工厂总投资7.3亿元,主要生产高端冷链展示柜产品,年产能150万台。

4月中旬,记者在该工厂看到,在工业互联网的指挥调度下,3条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有序生产。

其中,箱壳自动成型线采用西门子控制系统,可同时兼容8个型号产品的自动化生产。“这条生产线的生产精度达到0.01毫米,可实现冷凝管自动上料、自动贴覆等功能。”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商用电器事业部副总经理汪允华介绍,以往这种规模的线体需要12人操作,现在1人就可以完成。

汪允华告诉记者,通过智能化手段,工厂实时传输线体的生产状况和生产数据,集成资源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高级排产系统等,打通数据流和业务流,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工厂整体用人数量减少30%,生产效率同比提升50%,产品质量提升60%以上。”汪允华说,数智赋能让企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在青岛自贸片区,不仅制造业向“新”向“智”,现代服务业同样加“数”跑。

在自贸片区一栋仅有一层却高达35米的冷库内,几名叉车工人正在进行入库作业。他们只需把货物送至传送带,自动化设备便会把货物精准运送至仓储区。这是记者日前在中青大冷(青岛)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青大冷)看到的场景。

中青大冷拥有两栋零下25摄氏度的冷库和一栋高架自动化立体库。冷库总容量达15万吨,但仅有管理人员40余名。这靠的是高度智能化系统。

“在高架自动化立体库内,球机、垂直起降机等自动化设备通过大数据操控系统高效运行,只需要两名叉车工就可以完成入库、出库,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成本。”中青大冷常务副总经理何飞说。

强化政策供给

近日,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青岛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组装锂电池储能集成装备。

“我们是一家主营锂电池储能集成装备的公司,产品远销北美、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青岛中集普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胜丰介绍,得益于青岛自贸片区优越的发展环境,公司订单持续增长。前段时间,公司生产的90组锂电池储能集成装备在青岛港装船发往国外,取得了新年“开门红”。

青岛自贸片区对企业的关爱无处不在。今年1月,自贸片区发布了支持企业春节期间稳工稳产促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春节期间持续生产、员工尽早返岗,奖励企业产值提升。政策的出台,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片区内企业铆足干劲,抓生产、抢订单。

“在政策引导下,我们调整生产计划及节奏,有序安排职工按期返岗。节后我们工厂第一时间实现满产,生产效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青岛海尔特种制冷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翁飞科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青岛松下电子部品(保税区)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刘双才告诉记者,往年在春节前后,生产车间人员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今年,青岛自贸片区出实招稳岗留人,缓解了“用工荒”,助力企业连续生产、稳产增产。

“春节后工人到岗率100%,实现满负荷生产,产能同比提升20%以上,产值比原计划增长1000多万元。”刘双才表示。

对企业而言,利好政策是“及时雨”,也是“压舱石”。据统计,通过政策激励,青岛自贸片区重点工业企业产能总体提升15%以上,产值提升10%左右,一季度实现了良好开局。自贸片区于近日完成了对首批80家次企业的政策兑现。

以政策支持企业,以服务方便企业,是青岛自贸片区稳盘增量的制胜秘籍。今年3月,聚焦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人才聚集等七大领域,青岛自贸片区推出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持续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聚焦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诉求为导向,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持续推进便利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温度、高效能的创新举措,擦亮‘青岛自贸’服务名片,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富活力的营商环境。”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高善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