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投定点帮扶(乡村振兴)县的初步实践(二):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
11月中旬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群山如黛,秋意已浓。自2021年始,国家电投集团作为美姑县对口帮扶央企,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助力美姑县发展特色产业。
引进新品种 培育新兴产业
在洛俄依甘乡阿居曲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前行,远远可见半山腰上的白色大棚。这是一处美姑甜生态葡萄园,园中的葡萄大多已采摘完毕,挂在树上的几百斤葡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饱满的果粒被阳光照得晶莹透亮。
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吉日拉子说,该葡萄园面积有近50亩,主要种植克伦生葡萄,每年9月中旬开始成熟,销往西昌、美姑等周边。“而现在仍挂在树上的葡萄早已订购一空,等到彝族新年时便会采摘运输到西昌市内”。
“现在美姑人能种出自己的水果,我们以此为荣。”吉日拉子说,这里地势、土质、气候、雨量、光照、水源得天独厚——用当地话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仙果”。他们把它取名为“美姑甜”。
穿着传统彝族服饰的53岁村民吉古,正在整理葡萄园园区。她平时在园区做葡萄修剪和采摘工作,1小时10元钱,每月大约有2000多元的收入。吉日拉子补充说:“葡萄园忙碌季节,每天约有五六十名村民在此务工。”
“葡萄产业从刚刚落地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也曾面临过资金短缺、管理人员和管理技术不到位的问题,是国家电投对我们进行了多举措帮扶。”吉日拉子说,明年还将巩固成果,打造高端产品,向“年产量20万斤”这一目标努力。
国家电投四川公司凉山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美姑县挂职副县长程启介绍,他们构思了“以市场导向+人文传统+地域特色+巩固提升产业”的帮扶思路,指导注册了经营主体公司,并通过国家电投集团的线上平台——“电能e购”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2018年,国家电投集团投入30万元启动资金,有了这个葡萄园项目。2021年,由于疫情等因素,葡萄销路出了问题,国家电投通过电投e等途径,动员内部员工采购的同时,再次投入了25万元帮扶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实施“葡萄+旅游”文旅项目,打造葡萄文旅园,通过度假旅游、采摘体验和配套服务,形成一产带动三产的综合效应。”
目前,该葡萄园已成为美姑县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基地和电商直播基地。
因势利导 壮大原有产业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珙桐、银杏、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生长地,盛产虫草、天麻、贝母、牛膝等名贵中药材。每到春夏时节,山间花香遍野,这里便成了绝佳的蜜源地。生活在此的彝族人自古有养蜂的传统,每年在入冬前收获一次。
“以前我们这里出产的高品质‘药蜜’在美姑也小有名气,但周边市场消费能力有限,卖不出好价钱。”美姑县瓦候乡乡长吉克新铁兴奋地说,“我们现在的蜂蜜价格上来了,供不应求,今年的蜂蜜早就卖完了。”
瓦候乡处于保护区腹地,优质的自然环境让瓦候蜂蜜的品质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区蜂蜜,这里的蜂蜜甜中带苦,有药用价值。
“我们把帮扶资金投入到该项目,看中的是蜂蜜产业的基础好,有传统养殖技术,蜜源也得天独厚。合作社工作重心是示范带动、品牌培植。”国家电投四川公司凉山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美姑县挂职副县长程启介绍。2021年,国家电投集团帮扶团队帮助瓦候乡,将闲置的瓦候乡尔卓村村委会进行翻新改造作为养蜂基地,并挖掘出了瓦候乡“苦蜂蜜”的草药蜜源特性——口感独特、蕴含药香、绿色无污染。
期间,国家电投集团两年投入45万元,组织当地养蜂大户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并且开展了系统工作:邀请技术专家开展集训,提升蜂农的蜜蜂养殖技术;创建标准化蜂蜜制作车间,统一包装销售,打造“瓦候蜂蜜”品牌。
34岁的彝族小伙沙马尔曲是土生土长的养蜂人。他说,“我今年的蜂蜜有2万多元的收入,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增加100多个蜂箱。”
据了解,目前,瓦候乡的养蜂合作社已开辟2个自然养蜂场,合作社有150箱蜂,吸纳了10余户村民,直接带动养蜂年产值达20余万元。按照计划,到2025年,将再吸纳蜜蜂养殖户50户,养殖规模再扩大,直接带动产值达到80万元。
“美姑甜”、“瓦候蜂蜜”正是挖掘美姑县的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据了解,顺着这一思路,国家电投集团正在继续投入,帮扶当地发展“冷水鱼”“高山娃娃菜”“大红袍花椒”“黄柏竹笋”等项目。一批批特色产业在美姑县各乡镇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生长,一张产业兴旺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文/陈敏)
热门相关:跟总裁假结婚的日子 厨道仙途 全天下都知道太子爱她 重生复仇:腹黑千金不好惹 朋友妈妈2017:朋友不在家的日子